它根据生活方式将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重视完成项目的生活方式,另一类是重视协调人际关系的生活方式。
我们先来说说生活方式这个词。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经常提到这个概念。这里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狭义概念,而是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面对问题时的解决办法和习惯。
看来生活方式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性格很相似,但是性格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感觉很踏实,就像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东西。
生活方式不同。它更像是一种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主观选择,并且可以随着自我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谈到这两种生活方式,项目型的人只关心解决手头的问题。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完成项目,并且不在乎过程中与他人的摩擦。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情商低,难以相处。其实他们也很委屈。他们显然认真对待事情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理解呢?
相反,人际交往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解决问题。他们不太关心解决问题本身,而更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事情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展并且在事实之后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往往会不高兴。即使对方的解决方案很合理,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参与而生气。
看到这两种生活方式的描述后,我突然清醒了,释然了,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的根源。
与品格品质、能力无关,只是因为完成项目、处理人际关系在不同人心里的分量不同。
自然地,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一定是有原因的。有些人天生冷漠、疏远人际交往。他们不认为拥有好的人气有多重要。
比如,有一次,一位同事在聊天中对女儿的老师赞不绝口。原因是学校举办活动,学生们在卖好吃的东西。老师用自己的钱买了很多零食,分装成小袋子,分给每一个过来的人。领导和同事们也送给了保洁和保安食堂的工作人员。
同事们说,你看她多优秀,多善于做人。她平等对待每个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她非常善于与人打交道。另外,她毕业于名校,工作能力很强。她以后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当同事称赞老师时,我却没有同样的感觉。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懂得如何做好人”而对他产生好感。相反,我对老师强大的工作能力很感兴趣,想知道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学方法或科研成果。
同样在生活中,我也不是一个重视人际交往的人。我认为只谈论事情并把事情做好就足够了。但事实上,对于重视人际交往的人来说,我是比较难接近的。而我的同事是一个情商高、人际关系好的人,这和她重视人际关系是有密切关系的。
除了天生的人格特质外,成长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也应该很重要。由重视人际关系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最有可能这样做。从小就被要求“叫人”的孩子一定也有同感。东北人均拥有牛的数量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那么这两种生活方式可以改变吗?我觉得很难,但是在了解两种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在社交中的思维和做法。
当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与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人互动时,最好明白对方在任何情况下都只会考虑项目本身。也许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感到不人道、不舒服,但这不是他们的本意。
以项目为基础的人还应该尝试理解人际关系。他们不仅会关心任务,还会被一些琐事所纠缠。多表现出善意,让人际交往中的人感到自己被重视。
比如,一个人际交往中,如果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用“做不到”来回应,就会严重影响两个人的关系。最好让对方看到你接受他请求的努力,看到你的困难。即使你最终不接受他的要求也没关系。
一般来说,项目型的人可以尝试更加关注人际关系。毕竟,处理好人际关系更有利于项目的完成。善于交际的人可以把“项目完成了,大家都会更幸福”作为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这样他们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项目。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顺畅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项目型还是人际型的人,都应该了解对方的社交习惯和逻辑,多关注细节,少考虑琐碎的事情,适当、正确地考虑别人的心情,关注别人的感受,社交就会变得更好。更轻松。顺利进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ingchenhr.com/html/tiyuwenda/6255.html